分类

2025年05月04日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

高职单招 2025-05-04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4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红色野生型番茄和黄色突变体杂交,F1均为红色,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549株,黄色177株。其中红色纯合子的数目约为()  

答 案:B

2、羊膜腔穿刺技术是一种对羊水中的细胞及液体成分等进行分析的产前诊断手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答 案: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预防,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病症,无法通过观察胎儿的染色体进行检测,故C不正确。

多选题

1、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答 案:AC

主观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某种猫的雄性个体有黄色、黑色两种毛色,而雌性个体有三种毛色:黄色、黑色、黑黄相间。分析这种猫的基因发现,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Xb(黄色)和XB(黑色)。毛色为黑黄相间的雌猫也被称为“玳瑁猫”,其毛色由黄色与黑色两种斑块随机嵌合,因酷似一种海洋生物“玳瑁”而得名。“玳瑁猫”均为杂合子,是两条X染色体之一随机失活所引起的特殊的表型效应。具体而言,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若某一体细胞中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则该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仍维持一致,即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因此Xb基因正常表达,形成黄色毛皮斑块;若某一体细胞中的Xb所在染色体失活,XB所在染色体有活性,则情况相反,子代细胞中XB基因表达,形成黑色毛皮斑块。 X染色体失活的机制是什么呢?科学家发现,在X染色体上有一个失活中心(XIC),这是一段能影响基因表达的DNA序列。XIC位点有一个Xist基因,其转录产物为一段长度为15~17kb的RNA,这段RNA并不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它常与转录了自己的那条X染色体结合,一步步地包裹整条染色体,最终导致该染色体失活。另外,这段RNA在包裹了染色体之后,会吸引和富集100多种蛋白质到X染色体上,进一步稳定和维持这条X染色体的失活。这种特定染色体失活的保证可能是通过DNA甲基化进行的,因为科学家发现,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很多区域的DNA发生了甲基化。 (1)毛色为黄色的雄猫和雌猫的基因型分别为()、()。 (2)玳瑁猫毛色具有黑色和黄色不同斑块的原因是()。 (3)资料中所述RNA会导致()的X染色体失活,并且这种失活可以维持稳定。 (4)你认为X染色体失活()(填“属于”或“不属于”)表观遗传的现象,理由是()。  

答 案:(1)XbY;XbXb (2)细胞中总存在B失活或b失活 (3)一半 (4)不属于;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题干说“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Xb(黄色)和XB(黑色)”,雄猫的性染色体为XY,黄色雄猫的基因型为XbY,雌猫的性染色体为XX,黄色雌猫的基因型为XbXb。(2)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文中玳瑁猫均为杂合子,是两条X染色体之一随机失活所引起的特殊的表型效应,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若某细胞Xb失活,则其所有子代细胞均表现为黑色,若某细胞XB失活,则其所有子代细胞均表现为黄色。失活随机发生,猫整体呈现两种斑块随机嵌合,即玳瑁猫。(3)本题主要考查对转录的理解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文中提及的RNA常与转录了自己的那条X染色体结合,结合玳瑁猫的成因,可知会导致一半的染色体失活,并且这种失活可以维持稳定。(4)本题主要考查表观遗传的概念。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X染色体失活虽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故不属于表观遗传。

2、茶尺蠖(茶尺蛾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请回答问题: (1)E病毒对茶尺蠖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研究E病毒对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茶尺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对甲、乙两地茶尺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1分析,()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蛾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于长期()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使得甲、乙两地茶尺蛾的颜色深浅和()存在差异。 (2)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甲、乙两地茶尺蛾为两个物种。为验证推测,将甲、乙两地的茶尺蛾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注:羽化是指由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①据表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的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 茶尺蠖以茶树的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 ②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蛾出现了()。 ③上述分析结果()(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  

答 案:(1)①甲②地理体型大小 (2)①显著降低;减轻②生殖隔离③支持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形成。①据图1可知,甲地域茶尺蠖死亡率先升高,因此对病毒更敏感。②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出现差异,进而形成新物种。由图2对比可知,二者体型大小存在明显差别。(2)本题主要考查对数据的解读。①利用表中数据,对比组合三与前两组的受精卵数量和卵孵化率发现,组合三的这两项数据显著降低。组合三从幼虫到化蛹时间短,生长时间短,获取能量少,可推出蛹的重量较轻。②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根据题中F,不能产生F2,可判断符合生殖隔离的定义。③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可判断已经形成新物种。

填空题

1、色素缺失会严重影响叶绿体的功能,造成玉米减产。科研人员诱变得到叶色突变体玉米,并检测突变体与野生型玉米叶片中的色素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问题: (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相比,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均降低,其中()的含量变化最大。 (2)结合图2分析,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降低会影响光反应,使光反应产物[①]()和NADPH减少,导致叶绿体()中进行的暗反应减弱,合成的[②]()减少,使玉米产量降低。 (3)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色突变体的叶肉细胞,其叶绿体可能出现()等变化,从而导致色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答 案:(1)叶绿素a (2)ATP   基质  有机物 (3)数量、形态、结构  

2、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获得的图像。 (1)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应找到()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2)在一个视野中,大多数的细胞处于()期,该时期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3)图中的A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期;B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期。

答 案:(1)分生 (2)分裂间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前  中

简答题

1、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 (2)碱基(核糖核苷酸) (3)酶和遗传物质 (4)cd (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2、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我要跟贴
    取消